青铜器修复修文物就像给人治病
服务项目 |
就像给人治病,青铜器修复修 |
面向地区 |
|
项目类型 |
其它 |
项目所在地 |
国内 |
青铜器修复修文物就像给人治病
在天津博物馆,也有这样一群文物修复工作者,他们在鲜有外人踏入的角落里,几十年如一日用心血守护着那些珍贵遗存。
青铜器修复一般有十多道工序,包括清洗、去锈、整形、补配、焊接、雕刻、上色、做旧等,虽然如今有一些现代化辅助设备,如便携式显微镜、超声波清洗器等,但是绝大部分修复工作依旧要靠手工完成
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部馆员刘根亮就是这些文物修复工作者中的一员,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天津博物馆工作开始,他的工作之一便是修复古代青铜器,一批批锈迹斑斑甚至支离破碎的青铜器,经他之手仿若穿越几千年的时光获得了重生。
和人们印象中整洁的博物馆展厅环境不同的是,刘根亮所在的修复室,更像一个车钳铣刨磨的车间。他的工作室中有大大小小各种仪器设备,工作台也被各种扳子、锤子、钳子、手术刀、锯条等占据。除了一些基本的修复工具外,还有很多他们自制的修复工具。刘根亮表示,文物修复并不局限于的工具,加上自己是个左撇子,一般的工具用着都不顺手,而且每件文物的器型都不相同,一些基本修复工具并不能实现修复时想得到的效果。“好在我从年轻时就是一个喜欢动手的人,喜欢收集各种小零件自己改装、创制修复工具。”刘根亮说,这些工具帮助他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修复作品。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青铜器大多是比较完好的,其实不少青铜器在和观众见面前都是经过修复的。初,这些青铜器被拿到修复师面前时是另一番景象,例如一些出土的青铜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锈层极其复杂,尤其是粉状锈——碱式氯化铜对青铜器有着致命的损害。由于出土环境不同,部分器物腐蚀矿化严重,已完全看不出原有纹饰。还有些器物因埋藏环境的因素,长期腐蚀受压而导致形变,甚至碎裂成多块,致使很多器物都有残缺不全的问题。
传统的青铜器修复源于清末,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一辈又一辈文物修复者用自己的手艺守护着这份民族记忆,并默默地将其传承下去。青铜器修复一般有十多道工序,包括清洗、去锈、整形、补配、焊接、雕刻、上色、做旧等,虽然如今有一些现代化辅助设备,如便携式显微镜、超声波清洗器等,但是绝大部分修复工作依旧要靠手工完成。一件器物的修复,少则几天,多则几年,时间不定。即使这样日以继夜地工作,在天津博物馆内,还是有很多青铜器在排队等待修复,“可以这样说,我们一辈子也干不完这些活!”刘根亮说。如今,大量待修文物和修复人员之间的矛盾是困扰全国文物界的普遍问题。
“时间久了,你会把它们当做一个生命而不是一个器物来看待,就好比一个人病了,我们要根据他的病症来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修复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不仅要细心,还要耐得住寂寞,常常是一个人坐在工作台前,一干就是一天。
“时间久了,你会把它们当做一个生命而不是器物来看待,就好比一个人病了,我们要根据他的病症来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刘根亮表示,就拿为青铜器整形来说,青铜器的变形是由于受到自然力、人力等外力作用而产生的,整形的核心就是在变形部位施加一种相反的力,使其恢复原貌。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青铜器大多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它们的身体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作为“医生”,可不敢随便弯折,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新的碎裂,一般说来,要小心地在其中加入支撑物,再慢慢撑起变形的地方。
查看全部介绍